新聞 —
NEWS
溝通,它是一種能力,并不是一種本能。無論生活還是工作中有效的溝通,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速度與質量,工作中提高有效溝通的技巧。
故事一
有一個秀才去買柴,他對賣柴的人說:“荷薪者過來!”賣柴的人聽不懂“荷薪者”(擔柴的人)三個字,但是聽得懂“過來”兩個字,于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面。秀才問他:“其價如何?”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,但是聽得懂“價”這個字,于是就告訴秀才價錢。秀才接著說:“外實而內虛,煙多而焰少,請損之。(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,里頭卻是濕的,燃燒起來,會濃煙多而火焰小,請減些價錢吧。)”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,于是擔著柴就走了。
哲理:用簡單的語言、易懂的言詞來傳達訊息,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。
故事二
一位教授精心準備一個重要會議上的演講,會議的規格之高、規模之大都是他平生第一次遇到的。全家都為教授的這一次露臉而激動,為此,老婆專門為他選購了一身西裝。晚飯時,老婆問西裝合身不,教授說上身很好,褲腿長了那么兩公分,倒是能穿,影響不大。
晚上教授早早就睡了。老媽卻睡不著,琢磨著兒子這么隆重的演講,西褲長了怎么能行,反正人老了也沒瞌睡,就翻身下床,把西裝的褲腿剪掉兩公分,縫好燙平,然后安心的入睡了。早上五點半,老婆睡醒了,因為家有大事,所以起來比往常早些,想起老公西褲的事,心想時間還來得及,便拿來西褲又剪掉兩公分,縫好燙平,愜意的去做早餐了。一會,女兒也早早起床了,看媽媽的早餐還沒有做好,就想起爸爸西褲的事情,尋思自己也能為爸爸做點事情了,便拿來西褲,再剪短兩公分,縫好燙平....這個褲子還能不能穿?
哲理:溝而不通,費時誤工,故事中的主人公們因為溝通不到位,付出了三倍的勞動得到的結果卻是廢了一條褲子。究其原因,首先教授沒有明確目標和分工--褲子要不要剪短,由誰來剪斷,其次老媽、老婆、女兒在行動之前沒有征詢家庭項目組其他成員的意見。所以造成吃力不討好的結局。
故事三
欣久周會,從一開始的溝通每個訂單,梳理每個人手頭上的工作,到現在每個人都會提前一天把需要準備的資料做好,把需要提出的問題羅列出來,考慮自己參加本次周會需要解決的問題,需要大家協助的事情,這樣有了溝通的目的會議就會更加明確有效率,溝通就會更順暢。
哲理:溝通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溝通的內容以及溝通的目的,事半功倍。
END